2013年即将过半。面对国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形势总体平稳。当前,中国经济既拥有难得机遇,也需应对诸多挑战。坚定信心,稳中有进、稳中有为,坚持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就一定能够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稳中有进:中国经济运行的主基调没变
尽管经济增速稍缓,但5月份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目前的中国经济仍处在平稳运行的通道中,投资、工业增速、物价、就业等当前主要经济指标依然稳健。
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眼里,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他表示,无论是经济增速和“三驾马车”,还是就业、物价等,都在合理区间,不必过分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急剧回落。
与连平的判断基本一致,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研判中国经济时,普遍认为“平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基调。“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速度总体上还是合适的,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速度增长并不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中国经济增速步入筑底、平稳增长的新区间,正寻找新的平衡。”
连平说,随着美国经济的温和回升,出口市场将好转,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出口有望小幅度回升;而3月份后实际消费增速已开始缓慢上升,预计未来消费持续小幅走高可能性较大。
从5月份数据看,月度经济增速的核心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增长9.2%,只比上月略微回落了0.1个百分点。内需也比较稳定,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速比上月反弹了0.3个百分点达到12.1%。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提升,二、三产业间内在比重发生变化,这释放出了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优化的积极信号。
根据瑞银首席特约经济学家汪涛的观察,得益于国内订单的好转,5月份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分项中生产指数大幅回升,显示出库存周期正在企稳的事实。预计在稳定的宏观政策下,今年三季度将会出现温和的环比复苏。
尽管仍存在一些风险和隐患,专家判断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拥有充沛动力和巨大回旋空间,这是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坚实基础。
张立群认为,不管从短期还是从中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增长都要保持信心。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依然存在,关键是要通过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和城镇化潜力。
“虽然日益受到资源和能源的约束,中国经济仍具备四大发展潜力:人口红利、制度红利、开放红利、技术红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中国市场和投资的空间潜力仍十分巨大,依然具备充沛发展动力。
稳中求优:调结构化风险催生新的增长点
稳中亦有忧。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蕴含的隐患和风险需充分重视:经济放缓压力之下,产能过剩等“顽疾”当前越发突出;而地方债务风险、影子银行等隐患也在积累;财政收入下滑比较明显。中国在坚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应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失时机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化解风险、进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调结构看似是做减法,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加法。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越早越主动,越晚越剧烈。
进入6月下旬,“钱荒”现象让中国金融界的隐患暴露无遗。“这次中央对‘钱荒’的处理方式,给金融业敲响了警钟。中国金融业必须去杠杆化,优化内部结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王军说。哈继铭认为,央行应对这次金融市场的波动没有“火上浇油”,也不是“雪中送炭”,就是让银行间市场吸取道德风险的教训,让机构吃一堑长一智。由此银行方面会更谨慎。银行会考虑手里留有余地,而且会更加适应整体的货币政策基调。
金融领域如此,实体经济中的隐忧也在浮现。当前我国一些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部分行业处在行业性整体亏损状态,甚至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未能幸免。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企业效益急剧下降,而且加剧经济运行的风险,必须及时加以有效引导、抑制和化解。
不过,即便面对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国家上半年采取的宏观调控举措中始终坚持“有保有压”,对落后产能、低效能的行业并未“网开一面”,严格控制地方盲目投资扩产能的冲动,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而我国一系列切实化解产能过剩的新政策目前已完成调研,正处在最后酝酿阶段。
如果说调整结构是化解风险的必由之道,那么调整结构也是催生创业、发掘经济增长点的良机。
“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尊龙凯时”,这个在5月底新成立的物流创新尊龙凯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尊龙凯时由马云担任董事长,计划首期投资人民币1000亿元,以此来撬动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
“菜鸟网络”,正是当今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经济寻找新增长方式的一个亮点。
“谁调整得快,谁就能抓住先机。”张立群也表示,经过金融危机后的几年调整,当前我国东部地区一些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在增加,新的经济亮点正在孕育形成。
稳中有为:改革“出实招”为中国经济提供不竭动力
稳中有为,“改革”担负重任。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单纯的政策刺激只能解燃眉之急,唯有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才是长远之策。
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条主线。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4月24日和5月6日国务院召开两次常务会议,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是“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举措。
“现在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体制机制上,要加快改革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特别是看得准的改革要加快做、果断做,通过改革才能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力。”张立群说。
改革,在朝着民众所期待的方向有序开展,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担当起更加重要的使命。
5月底,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未来改革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等改革,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体制保障。
一系列可以惠及民生、扩大国内需求的改革和发展举措正在启动。城镇化、医疗、教育、社保等涉及民生工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将催生诸多经济新的增长亮点。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仅2013年就改造304万户,这不仅改善民生,也能有效助推经济。
“营改增”是今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头戏”。8月1日,“营改增”试点范围将从12省份扩至全国,业内预计全年减税规模有望达两千亿元以上。经济学家表示,“营改增”并不仅仅在减税本身,激发市场活力的作用更具长远意义。
“营改增”促进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会直接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有利于搞活微观、释放活力,也惠及民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说。
与此同时,以逐步放宽准入加快培育中小和民营金融机构、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改革;以逐步建立兼顾百姓生活需求和资源节约的阶梯价格制度为重点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以激活社会资本为重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等诸多改革也在相继推进。
“改革重在行动,要把已经看准、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项目抓紧推出,不断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面对机遇,我们紧抓不放;面对困难,我们攻坚克难。只要坚定信心,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转载自:江苏省发改委网站